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beat365唯一官网院长李政教授,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整合政产学研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资源,并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与民营企业共享创新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创新的联合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逐步从传统国营企业演变为新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新国企”),进而向现代新国企转变。其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都获得了显著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突破口,推动更多国有企业成为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为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beat365唯一官网院长李政教授。
一、内涵与特征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定义“现代新国企”?“现代新国企”具有哪些特征?
李政:从传统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新国企和现代新国企,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新国企的核心内涵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与之深度融合,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国有企业。现代新国企的核心内涵则是在此基础上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并为之提供关键支撑,即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化新型国有企业。现代新国企是新国企的升级版,是新国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新国企普遍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党的领导,把“党建”融入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并且具有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新国企的产业布局偏向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进一步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基于新国企的发展实践,现代新国企在发展方式、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和布局结构上要有新表现、新特征、新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包括:不断释放国有资本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和表率。
二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包括:党的领导更加科学有效;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进一步完善,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得以弘扬;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数字化程度得到提高;政资进一步分开,政府与企业之间保持“臂长距离”,监管方式不断创新,监管效能得到提升。
三是经营机制现代化。包括: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更加平等地获得和使用生产要素、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具有战略管理意识,立足国家所需、行业所趋,聚焦主责主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有明确的使命和战略定位;具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组织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目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企业强大的精神内核。
四是产业布局现代化。包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二、功能与目标
《金融时报》记者:按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现代新国企应具备哪些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李政:从历史发展来看,各国设立国有企业的核心需求是实现国家广泛的战略目标,而非短期的生产性或收益性目标。英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米尔瓦德曾指出,国有企业是国家为了达到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内部目标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外部目标而设立的企业。从一般意义上说,国有企业的功能主要有四种:一是产生经济效益;二是弥补市场失灵;三是实现社会目标;四是保障公共福利。
我国新国企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既具有一般功能也具有特殊功能。国有企业的一般功能在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其特殊功能在于作为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承担实现社会公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现代新国企的一般功能是在新国企功能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类型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进行细化。商业一类企业具有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商业二类企业具有战略安全功能、产业引领功能和创新功能;公益类企业具有社会功能。特别地,全部类型的新国企都应具有绿色功能,而绿色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现代新国企的目标主要是助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抓好经济和社会目标,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范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市场主体。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现代新国企坚持以下发展目标和方向:一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产出质量,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二是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布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尤其是全面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在公平竞争中助力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三是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发挥国有企业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四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度参与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引领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对策与措施
《金融时报》记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为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而现代新国企是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如何打造现代新国企,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李政: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新国企,当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目标。首先,要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优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收益上交机制,健全对国有企业和企业家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其次,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平等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及要素和资源,同时减轻国有企业不必要的政策负担,使其轻装上阵。最后,要合理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自主经营决策权,完善薪酬等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容错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此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还要求现代新国企拥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社会价值创造水平。
第二,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整合政产学研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资源,并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与民营企业共享创新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创新的联合体。相关政府部门要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发挥其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投资,使更多现代新国企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总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促使现代新国企成为“卡脖子”技术的攻克者、行业共性技术的突破者、原创技术策源地和自主创新典范,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当前,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使国有企业不愿意创新、不敢创新、不能创新,这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破解。
第三,对标新型工业化要求。新型工业化要求现代新国企具备“四化”特征:一是数字化,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以重塑工业的研发、制造以及产业链的组织形态;二是绿色化,即有效提高工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三是高效化,即提升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四是韧性化,即提升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强调技术创新、绿色发展、高质量制造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对现代新国企的基本要求。
第四,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一是引导央国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补短板、厚基础、扬优势;二是构建央国企牵头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激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鼓励央国企主导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提升体系化创新效能;四是加快央国企数智化转型,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五是深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体系创新,释放央国企赋能产业现代化的潜能;六是发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国资央企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优势;七是建设新型科技金融体系,引导国资央企牵头培育国产化产业生态。
第五,对标新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更多国有企业打造成为创新型企业,以及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二是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上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区域战略规划,加快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三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积极做好全产业链绿色减排,从供给侧推广应用绿色先进技术,带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四是继续深化“走出去”战略,抓住相关自贸协定机遇,创新国际投资合作模式,建设开放的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造福社会,认真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重视环境保护,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ll/ft/202405/t20240513_292430.html